離開時,從生態館開始下巴陵。雖然還有點雨霧,不過跟上來時摸黑,又濕又冷的天況比起來,當然是輕鬆自然多了。因為都是下坡,所以騎的還蠻順的,而很神奇的是,一經過收費站,雨霧似乎就被間隔身後般,豁然開朗。
我們回程,再度來到巴陵橋,那時因為天色已暗,所以沒有多作停留,不然我實在很想一探這座目前封鎖的小橋。
從巴陵大橋旁,往這座橋走過去,出現在眼前的不是橋墩,反而是一個隧道 - 巴陵一號隧道。隧道口還放了塊牌子,告訴我們現在維修中,汽機車禁止通行。走過短短彎曲的隧道,紅色的橋柱佇立在眼前。走在沒有車輛的橋樑上,橫跨過大漢溪到另一頭,則是巴陵二號隧道。暗暗的隧道口,埋身在濃蔭的樹林下,紅色的橋柱反而像是大門,穿過隧道似乎會如同神隱少女般,到一個神怪的世界。原來這座橋在跨越大漢溪後,是在兩邊各挖了一個隧道來連接的,不像巴陵大橋是把另一端的小山整各炸開。這座巴陵橋,跟之前的復興橋,是同時期的建物,橋的外觀跟復興橋可說是一模一樣,只是顏色上有所差異。
說到這兩座橋的歷史,就要從日治時代開始說起,並將大漢橋一起拉進來討論。日據時代,日本很努力的開發台灣的山林資源,這可以由山林間的鐵道線,和眾多的古道得知。在桃園這一帶,則是角板山三星警備道,從桃園復興鄉的角板山至宜蘭三星鄉,今日的北橫公路就是以此為基礎開發的。而我們這趟旅程一路上來,可說是沿著日人當初開發的路線進來的,從大溪->角板山->巴陵。
角板山三星警備道,沿線有拉號鐵線橋、巴壟鐵線橋、塔曼溪鐵線橋等三大鐵線橋;在修築北橫時,分別又改建成復興橋、巴陵橋及大漢橋;時日演變,因為日漸龐大的交通流量,又增建了羅浮大橋和巴陵大橋。今天鐵線橋的蹤跡已渺,不過在巴陵橋旁,紀念的石柱依舊聳立,印證他們的存在。
又騎上機車,一路向下,來到榮華大壩,在網路上找到的資料,訴說這座攔砂壩過去聳立在這兩邊陡峭山壁間,碧水深淵藍天的美景。而今,榮華大壩,已經被泥沙完全塞滿,淺淺的汙濁溪水,底下滿滿的是淤積的泥沙。
原本想走那長長的階梯下到榮華大壩參觀,也因他鐵門深鎖而作罷。
後來,跑到了小烏來,同學又說之前來過,覺得不怎麼樣(怎麼不早講,不會到了門口才想起來吧 = ="),於是還是決定打道回府,大家一起到三民那邊,找了家客家餐館,吃了個飽後,就台北新竹各奔南北囉~
那家客家小館就在三民國小對面,裡面擺設很有懷舊風情,農具、簑衣、圓桌、板凳、油紙傘等。裡面我最喜歡的一道菜,就是客家小炒,雖然是好像到處都吃的到一道客家菜,但這麼好吃的到真的是第一次。
延著台七乙,我們北奔台北,走一走,又有各傢伙嘴饞,想去三峽找有名的牛角麵包吃,想想反正也還有時間又順路,就走吧!為此還特地跑去加油站問到底在哪裡,於是我們就到三峽老街來囉。
三峽老街其實是三峽的民權老街,當初會興盛也是因為河運的發達,位處三峽、橫溪、大漢溪匯流處,所以舊稱三泉湧,老街上的警察局前的刻字更可以證明這點。說起來還跟大溪真相似,同樣的老街,同樣的河運,同樣的沒落,同樣再次興起。
而老街上,牛角麵包的店就好幾家,不過真正的老店,卻不在老街上,而是在旁的小巷內的福美軒。來到店前,果然是排了長長的人龍,大家都在等熱騰騰的麵包出爐,每人還限量20份。等到真的拿到手中,則已經是半小時以後的事情了,吃在嘴中的確是跟一般的牛角麵包不同,裡面的油脂讓你吃起來不會那麼乾澀,又多了些香甜,內裡有點像是可頌麵包的口感。
拿著麵包,我們走到以賽神豬聞名的三峽祖師廟,這座當初泉州人來台而興建的廟宇,果然還是香火鼎盛。裡面也是雕琢精緻,還有大片的石壁浮雕,有時候來到一些廟宇,都讓我有來到小型美術館的感覺。
最後,要趁天黑前返家,發現停機車的前面,正式三峽基督教長老教會。雖然不是很華麗的建築,但也是百年前幾個初始的傳教點之一。
回到台北的家中,結束兩天的行程,雖然沒有很趕,但一直騎車也是件累人的事。旅行後總是特別可以感受自家的溫暖啊~
照片集
拉拉山之行(1) - Day 1 (大溪老街)
拉拉山之行(2) - Day 1 (慈湖陵寢,基國派教堂,蝙蝠洞)
拉拉山之行(3) - Day 1 (角板山賓館->上巴陵民宿)
拉拉山之行(4) - Day 2 (拉拉山)
張貼留言
注意: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。